查看原文
其他

李家浩 | 学习古文字学ABC

简牍学 2024-02-19
点击蓝字关注我们

阅读本文前,请先点击上方的蓝色字体“简牍学”,再点击关注,这样就能天天免费收到精彩文章了。每天都有更新,完全是免费订阅,请放心关注!




學習古文字學ABC*



李家浩(安徽大學漢字發展與應用研究中心)


首先,感謝陶曲勇先生邀請我來跟同學們講點學習古文字學方面的問題。我的學識有限,再加上退休十多年,跟不上當前學術日新月異的發展形勢,逐漸退出學術界,對古文字學現狀一點也不了解,本來没有資格站在這裏跟大家講古文字學方面的問題的,承蒙陶先生雅意,只好勉爲其難。


我今天講的題目是《學習古文字學ABC》。我想大家看到這個題目之後,一定覺得有點奇怪,因爲現在人們一般不會説這樣不中不西的話,但是20世紀20年代前後的人卻常説,如茅盾先生《中國神話研究ABC》《北歐神話ABC》(1981年,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出版的茅盾先生《神話研究》收有此二《ABC》,書中《中國神話研究ABC》改名爲《中國神話研究初探》)。《學習古文字學ABC》實際上有兩層意思:一是我講的内容是古文字學最基本的知識,二是我講的古文字學基本知識有A、B、C三個問題。哪三個問題?具體如下所示: 

A.什麽是古文字學?

B.學習古文字學有什麽意義?

C.怎樣學習古文字學?

現在就按照這三個問題的順序,談談我的認識,供大家參考。要做到講的内容既正確又通俗,很不容易,如有錯誤,請大家批評指正。



A、什麽是古文字學?自20世紀50年代以來,中國的大學本科是没有古文字學的,更不要説中學了。由於這種情況,大概你們在中學時代不會知道什麽叫古文字學。現在,你們是以古文字學的名義招來的,你們學習的方向就是古文字學,我認爲你們首先要知道古文字學是什麽。你連古文字學是什麽都不知道,你怎麽去學習?所以,ABC三個問題中的第一個問題A,就是講什麽是古文字學。1.古文字涵義

從字面上來説,“古文字學”是研究古代文字的一門學問。但是,實際情況遠遠不是如此簡單。爲了正確了解“什麽是古文字學”,首先要知道“古文字”的涵義。也就是説,“古文字學”的“古文字”指什麽樣的古文字。我們所説的“古文字”,僅僅指漢語古文字,即漢字的古文字,既不包括國内少數民族古文字,例如西夏文、女真文、八思巴文等,也不包括國外古文字,例如蘇美爾楔形文字(釘頭文字)、埃及聖書文字(埃及象形文字)、瑪雅文字等。這是首先要説明的。

2.古文字範圍

古文字是對今文字而言的。今文字指秦漢及其之後的隸書、楷書等,古文字指秦漢篆字及其以前的文字。這是從漢字字體來説的。從古文字資料的來源來説,可以分爲兩大塊:一塊是傳抄古文字,一塊是地下出土古文字和少數地上實物古文字。但是,古文字學研究的重點是後面一塊,即出土古文字。

從目前發現的成體系的古文字看,按照時代和形體特點劃分,一般采用唐蘭先生的意見,有四種,加上20世紀70年代以來發現的秦漢古隸,共五種:(1)商代文字,(2)西周春秋文字,(3)六國文字,(4)秦系文字,(5)秦漢古隸。

3.古文字種類

在古文字階段,紙張還没有發明,文字都是書寫或鑄刻在其他有關物質上的。古文字種類是根據古文字的載體來命名的。大致有這樣幾種:(1)甲骨文,(2)金文,(3)陶文,(4)貨幣文字,(5)古璽文字(包括封泥文字),(6)玉石文字,(7)簡帛文字,(8)漆木文字。

爲了幫助大家了解古文字的時代與種類之間的關係及其内容,我把這兩者結合在一起加以介紹: 

(1)商代文字有甲骨文、金文。我想大家都知道甲骨文。人們一般説的甲骨文指出土於商王朝後期都城所在地河南安陽小屯殷墟遺址,刻在龜甲獸骨上的文字,是中國目前發現最早成體系的文字。金文指鑄刻在銅器上的文字,又稱爲銅器銘文。此外,還有少數書寫刻劃在陶器、石器上的文字。

(2)西周春秋文字指西周時期和春秋時期的文字。因爲西周末年的文字和春秋初年的文字風格十分相似,如無明確年代記載或其他資料可供判斷年代,很難把它們區分開,所以合在一起。西周春秋文字主要是金文。西周早期還有陝西岐山與扶風的周原甲骨文,春秋晚期還有河南侯馬盟書和温縣盟書。盟書是用毛筆書寫在石片上的盟誓方面的文字。

(3)六國文字指戰國時期東方韓、趙、魏、燕、齊、楚六國的文字。現在人們一般按照考古學對文化分系的觀點,把六國文字分爲四系,即三晉系文字、燕系文字、齊系文字、楚系文字。這樣稱呼比較科學。因爲某系文字是由多個國家的文字組成的,如三晉系文字,除韓、趙、魏三國文字之外,實際上還包括周、衛等國的文字;齊系文字,實際還包括魯、鄒、滕、莒等山東半島地區中小國家的文字;楚系文字,在戰國早期還包括曾、越等國文字。這個時期的文字種類,除金文之外,還有貨幣文字、璽印文字、古陶文字、簡帛文字、漆木文字、玉石文字等。貨幣文字多是地名和幣額,貨幣形態有布幣、刀幣、圓錢、金版等。一般來説,三晉和燕用布幣,趙、燕還用刀幣和圓錢,齊也用刀幣和圓錢,楚用金版和蟻鼻錢,秦用圓錢。璽印文字包括封泥文字在内。從璽印性質來説,大致可以分爲官印、私印和箴言印三種;文字形式有朱文(陽文)和白文(陰文)兩種。古陶文字多是工匠刻劃或用璽印打印在陶器上的文字。簡帛文字多出自楚墓,如有名的湖北荆門市郭店楚簡;上海博物館、安徽大學、清華大學收藏的戰國竹簡大概也出自湖北,内容有古書、遣策(册)、卜筮禱祠記録等;楚帛書於20世紀40年代出土於湖南長沙子彈庫楚墓,現在收藏在美國。漆木文字是書寫、刻劃和烙印在漆木器上的文字。玉石文字是刻劃、書寫在玉石上的文字。於此可見,四系文字的資料多少和種類分布是不一樣的。

(4)秦系文字。秦國位東方六國之西,原是西周故地。大概由於地理原因,秦國文字在形體方面比較忠實地繼承了西周文字特點,跟東方六國文字有一定區别。秦國文字和秦統一六國後的秦朝文字也不容易區分,人們籠統稱爲秦文字。所以,秦系文字實際上指除隸書之外的秦國文字和秦朝文字。秦系文字有金文、陶文、石刻文字、印章文字等。金文有著名的商鞅方升量、虎符、詔版等,石刻文字有著名的石鼓文、詛楚文、泰山刻石等。

(5)秦漢古隸指秦國、秦朝和西漢初年的隸書。因爲這個時期的隸書還不十分成熟,古文字成分較濃。爲了區别成熟的隸書(八分),把這種隸書稱爲古隸。屬於秦古隸的有四川青川縣木牘、湖北雲夢縣睡虎地秦簡、湖北荆州市周家臺秦簡、甘肅天水市放馬灘秦簡、湖南龍山縣里耶秦簡等;屬於漢古隸的有湖南長沙市馬王堆漢墓帛書、湖北荆州市張家山漢簡等。

4.古文字學研究的内容

古文字學研究的内容,是由漢語古文字學形成的歷史決定的,因此有必要追溯一下漢語古文字學形成的歷史。

先秦秦漢時期,學童上小學讀書所用的課本,都是用常用字編成四個字一句的韻語,以便學童背誦記憶。例如:西周末年周宣王時太史籀編的《史籀篇》,秦始皇時李斯編的《倉頡篇》、趙高編的《爰歷篇》、胡毋敬編的《博學篇》,漢時把《倉頡篇》等三篇合爲一書,仍稱爲《倉頡篇》,或統稱《三蒼》。老師給學童講授這種小學課本時,不僅要教字的音、義,同時還要教字的形。所以漢代把講漢字形、音、義的學問稱爲“小學”。那時的“小學”是經學的附庸。到了宋朝,由於金石學的興起,“小學”受到金石學的影響,直到清朝末年,“小學”的文字部分又增加了以古銅器銘文和碑刻爲主的内容。尤其是1899年(清光緒二十五年)甲骨文的發現,以及西方語言學的影響,大大促進了古文字學的發展。1934年,唐蘭先生在北京大學開設古文字學課,他所編寫的講義叫《古文字學導論》,當時以石印的形式發給學生,1935年由來薰閣書店加印一百部,公開發行。在這部講議裏,唐先生講到古文字學的内容、分支學科,以及考釋古文字的方法等。可以説,古文字學真正成爲一門獨立學科應該是由唐先生《導論》建立起來的。直到現在,有關古文字學通論的書,基本上没有超出《導論》的範圍,僅僅在資料上和説法上略作修改、補充、調整,使古文字學的内容更加充實、完善。所以,我建議你們有時間、有精力,不妨把唐先生的《古文字學導論》找來讀一讀。這部書現在比較容易找到,2015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唐蘭全集》第三册收有此書,另外還出版了單行本。

從以上介紹的古文字學形成的歷史來看,可以把古文字學研究的對象分爲傳世古文字和出土古文字兩大塊。但是,根據古文字學學界的具體情況,古文字學家的興趣多在出土古文字,主要是偏重對出土古文字的考釋,所以有一些人認爲古文字學就是識讀出土古文字。這種認識是片面的,不恰當的。

我認爲古文字學研究的内容,從原則上來説,凡是跟古文字有關的都是。這好比語言學裏的現代漢語,不論是書面的語言還是口頭的語言,都是研究的對象。按照這一認識,實際上古文字學研究的内容是非常廣泛的,諸如漢字的起源、漢字源流、古文字斷代研究、古文字專題研究、古文字學理論,等等。

要開展上面所説研究工作,目前古文字學界的人手遠遠不夠,希望在座的同學畢業以後,加入到古文字學隊伍中來。

5.古文字學的分支學科

古文字學有幾個分支學科,但是這幾個分支學科在古文字學界的説法並不一致。參照不同説法和我個人認識,大概有這樣幾個分支:甲骨學、青銅器銘文研究、戰國文字研究、秦漢文字研究。“甲骨學”包括甲骨文字、甲骨形制、占卜制度等。古文字學界或把“青銅器銘文研究”稱爲“青銅器研究”,我在這裏加上“銘文”二字,是爲了突出這個分支學科的屬性,以便與考古學的青铜器研究相區别。這樣説,不是“青銅器銘文研究”不重視對青銅器本身的研究,如器形、紋飾和鑄造工藝之類,但是這些不是古文字學研究的重點,而是考古學研究的範疇。“戰國文字研究”指對戰國時期的文字進行研究,“秦漢文字研究”指對秦國、秦朝和漢初的文字進行研究,其中包括古隸。有的學者把“戰國文字研究”和“秦漢文字研究”中的“簡帛文字”獨立出來,稱之爲“簡帛研究”或“簡牘帛書研究”等。考慮到這樣處理會帶來許多不必要的麻煩,所以,我没在“戰國文字研究”和“秦漢文字研究”中把“簡帛”分離出來作爲古文字學的一個分支學科。

6.古文字學與其他學科

古文字學實際上是一個邊緣性學科,跟很多學科有關,我在這裏只能跟大家簡單談談與古文字學關係密切的幾個學科。

語言學。大家都知道,文字是記録語言的符號,每個字都具有形、音、義。我們識别古文字的目的,就是要知道古文字資料記載的是什麽内容,以便我們作進一步研究。在古文字資料裏有很多假借字。大家都知道,字音有古今之别,字(詞)義有古今之分,你不具有古代漢語知識能力,即使你把古文字都認出來了,你還是讀不懂它,不知道它説的是什麽,你怎麽能作進一步研究?所以語言學對於古文字學來説,是十分重要的。

考古學。古文字資料大多是考古出土的,跟考古學的關係密切是不言而喻的。我們在研究出土古文字資料時,首先要知道出土古文字資料的年代,如果古文字資料本身没有年代這方面的記載,只有通過考古學的辦法來確定。又如我們研究的古文字資料的遣策,因其記載的都是墓葬中隨葬物,往往可以跟考古出土實物相對照,對於某些不認識之字的確定、釋讀,很有幫助。

歷史學。古文字資料記載的多是當時的一些社會問題,跟歷史學的關係十分密切。例如歷史事件、歷史人物、歷史年代、歷史地理、歷史制度、歷史文化等。如果你的歷史學知識欠缺,你怎麽知道古文字資料所記載的歷史?

文獻學。古文字主要見於出土文獻。因此,古文字學與古文獻學的關係極爲密切。有些古文字資料中語句或篇章見於傳世文獻,一方面傳世文獻可以幫助我們解決古文字資料中一些疑難問題,諸如文字識讀、文字借假、字詞解釋等;反過來説,古文字資料可能會解決傳世文獻中一些疑難問題,諸如文字校勘、傳世文獻真僞等。

因爲古文字學屬於人文科學,所以與它關係密切的學科也都是人文科學。其實,自然科學對於我們研究古文字學也很有幫助。我在這裏舉一個甲骨文“虹”字的例子來説明這一點。

我説的甲骨文“虹”字,指天上彩虹之“虹”。這個字在甲骨文中多次出現,我把其中一個字形揭示於下,爲了便於稱説,以X表示: 

再選擇兩條卜辭,用現在的通行字寫出,看看X代表的甲骨文所處的語境:

在談X所代表的甲骨文是什麽字之前,先對卜辭中的幾個字詞略作説明。10405號反卜辭的“各”,作“來”講(參看下文B部分所講甲骨文“各”字)。“各雲自東”,是説雲來自東邊。“冒母”,不太好懂,古文字學界的意見也很不一致,好在對理解文意影響不大,可以不管它。“昃”,指太陽偏西。“于河”之後的文字僅殘存一“月”字,13442號卜辭與之相當的文字作“十二月”。殷曆十二月相當夏曆十一月。X所代表的這個甲骨文,葉玉森認爲象橋之形,是“橋”的初文;于省吾先生認爲象虹之形,是“虹”的初文。在這兩種釋法當中,于省吾先生的釋法顯然是正確的。據古書記載和民間傳説,虹是兩個頭的龍,俗稱“旱龍”,下飲河流、湖泊、溪澗等的水。漢代畫像石中常見虹的形象,如山東嘉祥東漢武氏祠右石室畫像裏的虹:


采自《漢代畫像石綜合研究》171頁


你們看,甲骨文X的字形跟此畫像石的虹多像,唯一的區别是X没有腳。卜辭説X“于河”,與古書記載和民間傳説的虹下飲河流之水也是相合的。所以説于省吾先生把甲骨文X釋爲“虹”是正確的。但是,李亞農認爲冬天十二月不可能看到虹,因此贊同葉玉森的釋法。從表面上看,李亞農的説法似乎很有道理,不過仔細想想,卻有問題。我們且不説當時的殷人是否有製造拱形橋的技術、能力,以及釋爲“橋”於文意是否通順,單從氣象學的角度來説,李亞農説冬天十二月不可能看到虹就不能成立。氣象學的知識告訴我們,只有當太陽地平綫的視角小於42°,也就是説太陽的位置距地平綫的視角不超過42°,才可以看到虹。商王朝的都城在今天的河南省安陽市小屯村殷墟,位於北緯36°以北。冬天太陽靠近南回歸綫。在殷墟這個地方,只要冬天太陽高出地平綫的角度不到42°,這時在北方的天空如果有水滴懸浮著,或者正在下陣雨,太陽從南方的天空射著北方天空的水滴時,就可以看到北虹。卜辭記載的虹是北虹,出現的時間是殷曆十二月(夏曆十一月)的下午,而且有雨雲,正符合北虹出現的時間、氣候和太陽視角等條件。中國民間有一句諺語:“東虹日頭西虹雨,南虹北虹賣兒女。”因爲中國的地理位置在北半球,是看不到南虹的。中國人平時看到的虹是東虹、西虹,只有冬天才能偶爾看到北虹。因爲北虹少見,所以把北虹的出現看作是一種災異現象。從卜辭“王繇曰有祟”一語來看,這種迷信思想早在三千多年前的商代就有了。用氣象學的眼光來看,于省吾先生把甲骨文X釋爲“虹”是非常正確的。

古文字學是一個獨立的邊緣學科,而不是孤立的單純學科,它跟許多學科有密切關係,所以,要想成爲一個真正的、合格的古文字學者,除了掌握本學科的知識外,還應儘量做到更多地掌握其他相關學科的知識。希望大家努力學習,不斷豐富、擴大自己的知識面,只有這樣才能成爲一個真正的、合格的古文字學者。B、學習古文字學有什麽意義?我們知道了什麽是古文字學,也就是説我們解決了A的問題,那麽就會産生第二個問題:學習古文字學有什麽意義?或許會有同學説,我們現在用簡化字,連繁體字都不用了,還學那麽難認、難記的古文字幹什麽?所以,我現在講B問題。

學習古文字意義是多方面的,從上面A第6部分所談的古文字學跟語言學、考古學、歷史學和文獻學等的關係可以看出這一點。爲了使大家進一步了解學習古文字的意義,我在這裏簡單地從三個方面談談。

1.了解先秦文化

漢字的性質屬意音文字,在漢字早期,象形成分極高,表意程度極强,所以,古文字不僅記録許多古代歷史文化,而且古文字本身也承載著大量古代文化信息。《沈兼士學術論文集》(中華書局,1986年)第186—202頁收有沈兼士先生1936年在北京大學《國學季刊》五卷三號上發表的一篇名爲《鬼字原始意義之試探》的論文,從訓詁學、文字學、文獻學、歷史學和民族學等角度對“鬼”字進行了深入研究。陳寅恪先生看到這篇文章之後,在寫給沈先生的信中熱情贊揚説:“依照今日訓詁學之標準,凡解釋一字即是作一部文化史。中國今日著作能適合此定義者,以寅恪所見,惟公此文足以當之無愧也。”陳先生雖然是從訓詁學的角度説的,其實古文字學也未嘗不是如此。我在這裏舉幾個例子,可以充分説明這一點。

中國先民衣、食、住、行的情況如何,我想在座的同學不一定都知道。我們從幾個跟衣、食、住、行有關的古文字,可以大致上了解一點。

先説衣。
在古代服飾中,有一種毛皮衣服叫作“裘”,是把有毛的一面向外。上面揭示的甲骨文是“裘”字的象形初文,獸毛就在外面。爲了更好地了解這一點,讓我們看看《説文》衣部對“表”字的説解:“表,上衣也。从衣,从毛。古者衣裘,以毛爲表。”段玉裁於“上衣也”下注:“‘上衣’者,衣之在外者也……”於“古者衣裘,以毛爲表”下注:“説‘从衣毛’之意也。‘古者衣裘’,謂未有麻絲,衣羽皮也。衣皮時毛在外,故裘之制毛在外。以衣毛製爲表字,示不忘古。”《新序•雜事二》第十六章記魏文侯出游,在路邊看到一個人,“反裘而負芻”。魏文侯好奇問:“胡爲反裘而負芻?”對曰:“臣愛其毛。”文侯曰:“若不知其裏盡而毛無所恃耶。”“反裘”,是把毛向裏。“負芻”,是背負薪樵。從這一個故事可以看出,直到戰國末年的人穿皮衣,無不把有毛的一面向外,魏文侯忽然遇見一個人把有毛的一面向裏穿,就很奇怪。

不過到西周之後,那時的貴族所穿的裘是很講究的,做裘的原料多是珍貴的皮毛,爲了保護毛不脱落和服裝的美觀,在裘外還罩上一件叫作“裼”的衣服。由於社會的進步,人們爲了防止毛的脱落,於是就把毛穿在裏面。人們把有毛的一面向裏的皮衣,一般稱爲“皮襖”。中國在20世紀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流行一種有毛的一面向外的皮衣,稱之爲“裘皮大衣”。這種皮衣是從國外引進的,所以那時女生在冬天穿上這種“裘皮大衣”覺得很時髦。殊不知這種皮衣古已有之,名字叫“裘”,而不是叫作不倫不類、不古不今的“裘皮大衣”。

其次説食。

在没有容器等炊具的情況下,我們的祖先是如何把食物弄熟吃的呢?《禮記•禮運》有一段文字説到這個問題:“夫禮之初,始諸飲食,其燔黍捭豚……”東漢時著名的經學家鄭玄注釋説:“中古(指傳説中的神農時代)未有釜、甑,釋米捭肉,加於燒石之上而食之耳。今北狄猶然。”唐人孔穎達對鄭注疏解説:“中古之時,飲食質略,雖有火化,其時未有釜、甑也。其燔黍捭豚者……以水洮釋黍米,加於燒石之上以燔之,故云‘燔黍’。或捭析豚肉,加於燒石之上孰(熟)之,故云‘捭豚’。”王引之《經義述聞》卷十五“燔黍捭豚”條引王念孫曰:“燔與捭,一聲之轉,皆謂加於火上也。《廣雅》曰:‘焷謂之缹。’古無焷字,借捭爲之。《鹽鐵論•散不足》篇曰:‘古者燔黍食稗而焷豚以相饗。’即用《禮運》之文。”據民族學的資料,用石炊的形式大致可以分爲兩種:一是把天然卵石燒熱,迅速投入用木等材料製成的容器中,把容器中所盛水裏的食物煮熟;二是把食物放在石片上,然後石片放在火上把食物烤熟。“燔黍捭(焷)豚”很可能就是用這兩種辦法。也就是説,“燔黍”用第一種辦法把“黍”煮熟,“燔”在這裏泛指烹煮;按照王念孫的説法,“捭(焷)豚”用第二種辦法把“豚”烤熟。上揭甲骨文“庶”字形象地反映了石炊這一事實。據古文字學家研究,“庶”的結構从“火”从“石”,“石”亦聲,是傳統文字學所説的會意兼形聲字,“石”既表意,又表音。甲骨文“庶”象用火燒石塊之形。燒石塊做什麽呢?就是爲了把“米”“肉”之類食物加工成熟食。“庶”“炙”“煮”三字古音相近,可以通用。很可能“炙”“煮”是爲“庶”引申一般義的烤、煮而造的專字。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習慣的改變,石炊逐漸從日常生活中被淘汰,於是“庶”的烤、煮義被“炙”“煮”所取代。

再其次説住。這一部分説“住”,我想從三個方面來説,一是住房,二是卧具,三是坐具。因爲卧具和坐具決定了人睡的形式和坐的姿態,所以在説卧具和坐具的同時,涉及睡的形式和坐的姿態。傳世古文獻記載,中國遠古時代,人們住在地穴裏。《周易•繫辭下》:“上古穴居而野處,後世聖人易爲宫室。”《禮記•禮運》:“昔者先王未有宫室,冬則居營窟。”這是説在没有宫室時代的人們,住在挖掘的地穴裏。據考古發現,新石器時代人們還普遍居住在半地穴式房子裏。什麽叫“半地穴式房子”?就是在選好的居住地挖一個地穴,再在上面蓋上房子,以遮避風雨。例如下面仰韶文化“半地穴式房子”復原圖所示:
 采自《中國古代社會》352頁


不管是文獻説的“穴居”,還是考古發現的“半地穴式房子”,在甲骨文中似乎也有反映。例如上揭甲骨文“出”“各”二字。“出”从“止”从“口”或“凵”。“止”是“趾”的象形初文。“出”象人足(腳)從“口”或“凵”出去。“各”的字形結構剛好跟“出”相反,从“夂”从“口”或“凵”。“夂”是倒“止”。“各”象人足進“口”或“凵”裏來。所以古文字“各”有來義,上引《甲骨文合集》10405反卜辭“各雲自東”與“出虹自北”對言,就是很好的説明。古文字裏當“來”講的“各”,傳世文獻作“”或“格”。古文字學家認爲甲骨文“岀”“各”二字所从“口”或“凵”即表示人居住的地穴。宫要比一般房子大,房間多,甲骨文“宫”所从“吕”,即表示半地穴式房子的房間不只一個。

大家已經知道中國新石器時代的人還住在半地穴式的房子裏,我想大家一定還想知道那時的人是怎樣睡的和怎樣坐的。要想知道這一點,讓我們先看看上揭甲骨文前三個字。第一個字是“宿”,第二個字是“”,第三個字是“坐”。《説文》以“宿”“”是兩個不同的字,“宿”收在“宀”部,“”收在“夕”部“夙”字下,作爲“夙”字的古文。其實“宿”“”是同一個字的異體,“”是“宿”的簡寫,省去了“宀”旁。“宿”象房子(宀)裏有“人”睡在“”上之形。“坐”象“人”跪坐在“”上之形。“”是“簟”字的象形初文。“簟”是竹席子。我講到這裏,我想同學們一定聯想到日本人睡和坐在榻榻米上的習俗。對的,唯有不同的是坐卧的工具。地上濕氣很大,如果人生病,還睡在鋪在地上的竹席上,對病人的病情很不利。那該怎麽辦?這時就把病人移到牀上睡。上揭甲骨文第四字,舊認爲是“疾”字。據字形前後演變脈絡,當是“疒”(nè)字。“疒”在後世只充當合體字偏旁,不單獨使用。你們看甲骨文“疒”字,象人睡在牀上發高燒流汗之形。這個字左半“爿”即“牀”字的象形初文。慧琳《一切經音義》卷三三“牆壁”注引《説文》説“牆”“從嗇,從爿”,然後説:“爿音牀。”值得注意。最後説行。

從目前發現的甲骨文來看,那時的交通工具主要是車和舟,上揭甲骨文即“車”字的一種寫法。你們看這個“車”字多麽象形,車軸的兩端各有一個車輪和防止車輪脱出的轄,中間是車箱,車箱前面是車轅,車轅前端横著的是車衡,車衡兩端是車軛。車軛是套在馬脖子上的。兩軛駕兩馬,稱爲“服”;在兩服旁上加一匹馬,稱爲“驂”;再加一匹馬,共四匹馬,稱爲“駟”;再在左右驂旁邊各加一匹馬,稱爲“騑”。因爲這時駕車的馬共有六匹,所以又稱爲“六騑”。按照先秦制度,只有國君才有資格乘坐六匹馬駕的車。

2.正確理解字詞涵義

由於歷史的原因,詞義往往會發生變化,同一個詞古今的意思有所不同。前面説過,漢語古文字承載著大量古代文化信息,反映了字詞的古義,可以利用古文字字形正確理解詞義。我在這裏舉兩個裘錫圭先生曾經説過的例子:一個是“暴虎馮河”的“暴”,見裘先生《説“玄衣朱襮”——兼釋甲骨文“虣”字》(《文物》1976年第12期,第75—76頁);一個是“揜函不射”的“函”,見裘先生《説“揜函”——兼釋甲骨文“櫓”字》(《華學》第一輯,中山大學出版社,1995年,第59—61頁)。

《詩•鄭風•大叔于田》:“襢裼暴虎,獻于公所。”又《小雅•小旻》:“不敢暴虎,不敢馮河。”過去解釋“暴虎”,都説是空手搏虎。“暴”古書或作“虣”,从“武”从“虎”;甲骨文作上揭之形,从“戈”从“虎”,裘錫圭先生認爲是“暴虎”的專字。從甲骨文“暴”字字形來看,象用戈擊虎之形,舊説空手搏虎叫“暴虎”,是不正確的。古代狩獵,都是乘車。在古代,“暴虎”之“暴”或訓爲“徒搏”,大概指徒步持武器搏虎,後人卻誤認爲是空手搏虎了。

《墨子•非儒下》記儒者曰:“君子勝不逐奔,揜函而弗射……”自晚清學者孫詒讓以來,人們多對“揜函而弗射”不得其解,或説“函”爲“臽”字之誤,或把“函”訓爲“甲”,都於文意不甚順適。裘錫圭先生根據甲骨文和金文“函”字字形,贊同王國維先生意見,“函”的本義是“盛矢之器”。“揜函”之“函”即用這一本義。此説無疑是正確的。“函”的異體作“圅”。“圅”即由上揭甲骨文“函”演變而成,象倒“矢”裝於皮囊之形。現代漢語裏“信函”之“函”指裝信的袋子,即“矢函”之“函”的引申義。《墨子•非儒下》儒者所説的“君子勝不逐奔,揜函而弗射”,其意是説:“君子”戰勝了對方軍隊,對方士兵逃跑的時候,追逐的士兵要把裝箭的袋子掩蓋起來,不要向逃跑的士兵射擊,顯示儒家説的“君子”的仁愛精神。

3.避免讀寫錯誤

學習一點古文字學知識,至少知道一般常用漢字的結構,避免我們在讀寫漢字時出錯誤。比如我過去讀小學的時候,總是分不清“炙”與“灸”兩個字,“閏”字到底是从“王”還是从“玉”。後來有了一點古文字學知識,才知道“炙”與“灸”是兩個形、音、義都不相同的字。“炙”音zhì,“灸”音jiǔ,用《説文》的“六書”來分析,“灸”是一個形聲字,从“火”、“久”聲;“炙”是一個會意字,从“火”从“”,“”即“肉”的變體,表示把“肉”放在“火”上烤。大家都知道,中國古代曆法是陰陽合曆。陰曆是以月亮變化周期計算的,這樣的月稱爲朔望月,一年爲三百五十四天,陽曆是以太陽繞地球一周計算的,這樣的年稱爲回歸年,一年是三百六十五又四分之一天,比陰曆一年多十一天又四分之一天,積三年相差一個月以上,所以陰曆約三年就要增加一個月,才能跟陽曆一致。這樣增加的一個月在曆法上叫作閏月。周天子每月要在“宗廟”舉行“告朔之禮”。宗廟是四方形,每面三個室,四面共十二個室。天子每月居一個室“告朔”。如果是閏年,閏月的那個月無室可居,只好居於兩室的門之間。古人根據這一情況,爲閏月之“閏”這個詞造了一個从“門”从“王”的會意字來表示。關於這一點,《説文》王部“閏”字説解得很清楚:“閏,餘分之月,五歲再閏。告朔之禮,天子居宗廟,閏月居門中。从王在門中。”

我再舉一個讀錯字音的例子。我想在座的同學,都會知道唐朝詩人張繼《楓橋夜泊》這首詩: 

大概是在20世紀70年代末,我那時正在攻讀碩士學位研究生,聽説某著名電視臺播音員把第一句的“烏啼”讀成“鳥啼”。學過一點古文字學的人都會知道,“烏”與“鳥”的區别在“鳥”有表示眼睛的一點,而“烏”没有表示眼睛的一點。“烏”和“鳥”都是鳥,在造字的時候,無法在外形上把它們區分開,古人很聰明,掌握了烏鴉渾身都是黑色的特點,遠看很難看出它的眼睛,所以在造字的時候,不點出它的眼睛,而突出它另一個特點:大嘴。張繼《楓橋夜泊》“烏啼”之“烏”,頭部没有象徵眼睛的一點,顯然應該讀爲wū(烏),而不應該讀爲niǎo(鳥)。據説張繼《楓橋夜泊》這首詩,在日本幾乎家喻户曉,每年春節來中國旅游的日本人,會特地到蘇州寒山寺去聽“夜半鐘聲”。如果播音員此事是真的,就有點太丢中國人的臉了。

C、怎樣學習古文字學?你們已知什麽是古文字學和學習古文字學的意義,接下來應該知道最後一個問題:怎樣學習古文字學?現在,我跟大家就聊這個問題。

我想大家都知道,學好某種東西,興趣很重要。如果對古文字學毫無興趣,你怎麽能把古文字學學好?我想在講怎樣學習古文字學之前,先跟你們聊聊我是怎樣對古文字學産生興趣的,供大家參考。

大概是在1961年的某一天,我吃過晚飯後到新華書店,無意間發現書架上有一本郭沫若的《中國古代社會研究》,取下來隨便一翻,看到書内有摹寫的甲骨文,我至今還清楚記得其中的“爲”“奚”二字,作如下之形:“爲”象人的一隻手抓住一頭長鼻子大象,“奚”象人的一隻手抓住一個人的辮子。我當時十分驚奇,中國古代文字居然這樣神奇,一個字像一幅圖畫。從此以後,我再到書店,就留意有關古代文字方面的書,我陸續買了幾本這方面的小册子,如梁東漢《漢語知識講話•文字》(1957年)、《漢字的結構及其流變》(1959年),了解到一些古文字學的基礎知識。於是對古文字學産生了濃厚的興趣,有意識地搜集古文字方面的資料,探索古文字本身和它記載的奧秘。就這樣,我逐步走上了古文字學研究的道路。

根據我的經歷,我建議你們先看一點古文字學方面的通俗讀物,培養自己對古文字學的興趣。有了興趣,然後看一點古文字學通論的書,再看一些著録古文字資料的書籍和古文字研究的論著。循序漸進。我認爲你們在學習古文字學的時候,應該注意如下五點: 

1.多看原始資料。據我所知,很多學古文字的人,是通過各種“古文字編”學習的,如《甲骨文編》《金文編》《古璽文編》等。按照我學習的經驗,應該多看原始資料。因爲多看古文字原始資料,可以幫助我們了解各種古文字資料的原始面貌,以及各個古文字所處的語法位置、它的實際用法等,有利於加强、提高我們的識字能力,比起根據一些古文字工具書學習古文字要好得多。

2.多看好的論著。這一點對於我們初學古文字學的同學來説很重要。臺灣學者嚴耕望先生曾經説過:“青年……學術基礎尚未鞏固時,千萬不要亂看,一定要選擇標準高的好書看,千萬不能看品質低劣的書。因爲自己辨别的能力尚不夠,很容易受到劣書的影響,走不上正軌……或者更是走到歪路上去。”(見《怎樣學習歷史》,遼寧教育出版社,2006年,第209頁)這是經驗之談,千萬須引起我們重視。要做到這一點,你們可以在老師的指導下進行選擇。你們在看論著時,不僅僅是學習好的論著解決了什麽問題,還要學習好的論著如何解決問題,如何分析問題,如何使用資料,以及注釋形式和文章風格,等等。今後自己寫論文時,開始不妨有意模仿這些好的論著的研究方法和文風,久而久之,自然而然,漸漸會提高自己的研究能力、寫作能力,寫出好的文章來。

3.多做筆記。學習的時候,遇到你們認爲重要的或感興趣的資料,不論是原始資料還是論著資料,都要及時抄下來,不然事後就忘記了,千萬不要認爲自己大腦好,記憶力强,不用抄寫。俗話説得好,“好記性不如爛筆頭”。尤其是在學習過程中産生的靈感,更要及時寫下來。這種靈感往往一閃而過,應該及時抓住它,它很可能就是一個重要發現,可能解決學術上一個重要問題。

4.多寫札記。學習的時候,不僅要做筆記,同時也要寫一點札記,哪怕是幾十個字。我爲什麽要説寫札記呢?這樣做至少對我們有幾方面的好處。一是加强思考能力,二是鍛煉研究能力,三是提高寫作能力。你寫的這些札記,在將來一定會有許多成爲你的論文素材。我在這方面是深有體會的。我有很多論文就是根據讀書札記改寫而成的。

5.泛讀與精讀相結合。現在,古文字資料層出不窮,舊的資料還没有來得及消化,新的資料又公布了;論著也是層出不窮,跟古文字有關的期刊、集刊、專著不少,根本看不過來。因此,我們在學習的時候,根據自己的興趣和愛好,早一點定出今後研究的方向,對跟自己研究方向有關的資料要精讀,對一般的資料可以泛讀。這種學習方法跟博與專是一致的。我希望你們知識面儘量拓寬一點,但是學習研究要守住一個中心。這樣容易學習好,容易出研究成果。

關於學習古文字學的時候應該注意的五點就講到這裏,不過對其中第2點還需要補充説明一下。有一些好的論著夾雜著一些不好的東西,在學習時千萬要注意,不要把不好的東西也當作好的東西吸收、模仿。現在有很多人不大注意這一點,吸收、模仿不好的東西,甚至把不好的東西發揮得淋漓盡致,變本加厲。

在學習的過程中,除了做到以上所説的五點之外,還要做到一點:不盲從。因爲在學習時,你們看的專業書籍和論文,大多數是古文字學界的專家教授寫的,對於初學古文字學的學生來説,具有很大的權威性,容易産生盲從的心理,認爲他們説的都是對的。我年輕的時候,跟你們一樣,也有這樣的心理。好在我學習古文字學主要是靠自學,所以,在我眼裏,没有絶對權威,也没有門户之見。尤其是現在,社會上對我們的專家教授頗有微辭,如網傳把專家教授稱爲“磚家”“叫兽”。

説到這裏,使我想起葉聖陶先生在一封信中所説的話。1959年至1960年之間,中華書局打算重印朱自清先生的《經典常談》,請葉聖陶先生寫序。葉先生給當時中華總經理金燦然先生寫信説:

以上的話引自傅璇琮先生《記葉聖陶先生爲中華書局所辦兩件事》。傅先生在上引信文之後談了一點自己的想法,我也把它抄録在這裏,供你們參考:“我想,讀了這幾行信中語,就不必再説什麽了。葉老的人品,真如光風霽月,能使人胸中那一點灰渣塵屑去除得乾乾淨淨。葉老説他於古籍,其知識並不超於高中學生,因而不敢爲朱自清先生的《經典常談》作序,我相信這是葉老真誠的謙虚,也是真正學者的自愛。我想,社會上有些人,被捧爲什麽‘大師’,有時卻連起碼的常識性錯誤也會在筆端中流出,卻頤指氣使地訓斥别人,對照葉聖陶先生的幾行文字,不知會有什麽想法?”(見《書林漫筆》,北方文藝出版社,2008年,第49頁)附帶對上録葉聖陶先生信文中兩處的文字説明一下:一處是信中所説的“高中學生”,大概指20世紀50年代之前的高中學生;另一處是信中所説的“佩弦”,是朱自清先生的字。

在此,我接過傅璇琮先生所説“錯誤”的話題説幾句。真大師和假大師對待自己錯誤的態度是不一樣的。真大師對待自己錯誤是敢於承認,而假大師對待自己錯誤是百般維護。假大師甚至使用阿Q精神勝利法,恬不知恥地説,錯誤不分常識性,錯誤就是錯誤;人人都有錯誤。因爲都是錯誤,人人都有,所以自己的錯誤根本就不算是錯誤了。假大師心安理得,仍然當他的“大師”。我在這裏舉一個真大師對待自己錯誤的例子。

自1975年5月起,梁實秋先生爲臺灣《中華日報》副刊“四宜軒雜記”專欄撰稿,其中有一篇叫《拜倫》,説到英國詩人拜倫有一個異母所生的妹妹奧格斯塔。此文發表後,有一位讀者叫黄天白的,寫了一篇《四宜軒雜記的〈拜倫〉篇讀後感》,也發表在《中華日報》副刊上,指出梁先生這一説法是錯誤的,説奧格斯塔是拜倫異母所生的姐姐,而不是妹妹。“英文sister一字,可姊可妹”。奧格斯塔到底是拜倫異母所生的妹妹還是姐姐,恐怕在大陸根本不算什麽問題。但是,梁先生把雜記結集出版時,在《拜倫》後寫了一則“後記”,不僅公開承認自己錯誤,而且還附上黄文。梁先生“後記”説: 

你們看,梁實秋先生勇於正視錯誤,態度多麽誠懇,自責多麽嚴厲,心胸多麽寬廣!這才是真正的大師!令人敬佩。在同學中間,有人或許會問,那些假大師讀到這則“後記”後,會作何感想?我想,那些假大師一定不會有什麽感想,因爲他們的臉皮實在太厚,而且他們還會强詞奪理,態度惡劣,非要把指正的人罵得狗血淋頭,得勝回朝,方肯罷休。

我常常對學生説,在學術面前人人平等,不要以爲老師、教授、專家説的都是對的。我跟你們講的問題,有一些也可能未必正確,即使是對的,也要通過你們自己的大腦思考,爲什麽是對的?對在哪裏?千萬不要盲目接受。盲從,是最没有出息的。最近,我翻閲嚴耕望先生論文選集,覺得他在《漢書地理志縣名首書者即郡國治所辨》附記二有一段話説得很好,我轉引在這裏: 


在“不盲從權威”的背後,實際上隱含對權威的説法敢於懷疑。胡適先生有很多名言,其中一句名言談到懷疑的精神,我把他的手迹揭示於下,供你們欣賞:

采自臺北“中研院”胡適紀念館印製的明信片


請大家注意:“做學問要在不疑處有疑。”只有當我們對别人的某種説法表示懷疑,才會進行研究,才會發現問題,才會尋找解決問題的辦法,取得超越别人的成就。

胡適先生的這一名言,除了説做學問之外,還説到做人:“待人要在有疑處不疑。”説得多好!可是我們有些人,總認爲自己了不起,老子天下第一,懷疑這個人,懷疑那個人,甚至懷疑自己的老師。不知這些人看過胡適先生説的這句話没有?看過又作何感想?

胡適先生晚年曾經説過,他的懷疑精神可以追溯到他少年時代(見唐德剛譯注《胡適口述自傳》,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1997年,第117頁)。縱觀古今中外著名學者,大多跟胡適先生一樣,在青少年時代就具有“不盲從、敢於懷疑、敢於挑戰權威”的精神。例如中國近代著名學者王國維先生。王國維先生在少年時代就有駁俞樾《群經平議》之作。俞樾是晚清著名學者,主講杭州詁經精舍長達三十餘年,桃李滿天下。他是王國維先生的前輩。王國維先生的父親站在傳統道德觀念的立場上,在他的日記裏對王國維先生這一行爲進行了批評,説:“見靜駁俞氏《群經平議》,太直率,既自是,又責備人……〔宜〕痛戒此習。”(轉引自陳鴻祥《王國維年譜》,齊魯書社,1991年,第24頁)“靜”是取王國維先生字“靜安”的第一個字。

你們學習古文字學知識有了一定程度之後,我建議你們選擇自己感興趣的題目進行研究;如果實在選不出題目,不妨研究一下自己的姓氏。你們首先研究姓和氏的區别,然後查找姓氏在不同字體中的寫法及其本義、引申義、假借義等,其次你的姓氏是什麽時候出現的和你那個姓氏家族遷徙情況等。研究姓氏是一個專門學問,叫“姓氏學”,研究的人很少。你們在寫作過程中,除了我在前面第4點裏所説的加强思考能力、鍛煉研究能力、提高寫作能力三個方面的能力之外,還可以提高搜集資料能力和使用古文獻能力等。


結 語


開頭説過,我早已從教師的崗位上退休,退休之後又逐漸淡出學術界和教育界,所以關於你們强基班的情況不甚了解,不知以上講的内容對你們是否合適?本來我還列了一個學習古文字學的書目,供你們學習參考,因爲不知這個書目是否合適你們,考慮再三,還是把它删掉了。其實,我是很喜歡跟同學們在一起的。在一起的時候,覺得自己年輕了許多。如果今後有機會能和大家在一起,我對你們的學習有所了解,會針對你們存在的問題談一點意見。儘管我對你們不很了解,但是我還是想利用這次機會對你們目前存在的問題再説幾句。説什麽呢?我想你們對學習古文字學方向在今後的出路可能會有一些疑慮,那麽就針對這個問題講一下我個人意見,供你們參考。我在前面講過,古文字學是一個邊緣學科,它跟許多學科有密切關係,所以,要成爲一個真正的、合格的古文字學者,須要掌握多學科的知識。你們都是各地來的尖子,希望你們安心學習古文字學。古文字學是很有魅力的。早在二十六年前,李學勤先生接受《中國教育報》記者采訪時曾經説過這樣的話: 
李先生雖然是針對古文字研究生而言的,我想對你們强基班也有啟發作用。你們都是高才生,要敢於面對挑戰,越是困難越是要迎頭而上。古文字學需要你們承傳。掌握古文字學知識以後,即使你們改行,從事其他的工作,如古代歷史、古代思想史、古代漢語、古代文學、古典文獻等研究工作,我認爲都可以。我敢説,你們具有古文字學基礎,從事古代歷史、古代思想史等研究具有很大的優勢,哪怕改行從事現當代文學研究也是如此。例如魯迅先生有一個筆名叫“宴之敖”,就是利用古文字學的知識取的。大家都知道,1923年1月,魯迅先生跟他弟弟周作人失和。據説兄弟失和是因爲周作人的日本妻子引起的。失和之後,魯迅先生從北京的八道灣住處搬往磚塔胡同居住。“宴之敖”就是爲紀念這件事而取的筆名。“宴”从“宀”从“日”从“女”。根據古文字,“宀”象房子之形(見上B部分所引甲骨文“宫”“宿”二字)。《説文》説:“敖,出游也。从出,从放。”“宴之敖”筆名的意思是説被日本女人從屋子裏放逐出來的,也就是説被日本女人從家裏趕出來的。魯迅先生《故事新編》裏有一篇《補天》,講到文化山上有一個“鳥頭先生”,研究大禹是一條蟲子。這位“鳥頭先生”就是影射一位姓顧的歷史學家。“顧”字从“頁”、“雇”聲。據《説文》説,“雇”是一種鳥名(鳩的一種),“頁,頭也”。其實“頁”與“首”在古代是同一個字的異體。魯迅先生早年在日本留學期間,曾經聽過章太炎講《説文解字》,所以在他的筆名中和作品裏用了一些古文字學知識。如果你研究魯迅先生及其作品,具有一定的古文字學知識,才會明白“宴之敖”“鳥頭先生”的意思,否則的話,不知道是怎麽一回事。基於學習古文字學具有上述優勢,所以我建議你們安心學習古文字學,把古文字學的知識真正學到手,爲中國的傳統文化作出應有貢獻。中國古文字學的未來,寄託在你們這些青年人身上。謝謝大家!2021年10月11日


文史优质公众号推荐:

“语言学”专门发布最新的语言研究资讯、社会热点话题的语言学解析等内容;



“简牍学”专门发表简牍学及出土文献相关研究成果、学术信息;



“讲座与学术”专门发布语言、文学、历史、教育、哲学、社会、出土文献 等人文社科讲座预告和学术会议。



敬请新老朋友关注“语言学”“简牍学”和“讲座与学术”公众号,以便及时获取最新资讯!

推荐阅读

《出土文献》丨李洪财:《肩水金关汉简(壹)》校释


访谈丨单育辰访谈: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青年学者访谈022


从简牍中回望历史,这档节目何以火爆?


胡平生:论说《简牍学大辞典》


刊讯 | CSSCI《华文教学与研究》2023年第4期目录及摘要


访谈 | 从知青到汉语大家:徐时仪


导师双选,也有学历“鄙视链” ?

温馨提示

推广内容如有侵权请您告知,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处理或撤销;互联网是一个资源共享的生态圈,我们崇尚分享。其他平台转载请注明(来源:简牍学)。


转载仅供思考,不代表【简牍学】立场。


最近微信改变了推送规则,文章不再按时间轴排列了。不想错过最新推送的你,就把“简牍学”设为星标吧~ 


第一步:点击顶部蓝字“简牍学”进入公众号主页


第二步:点击右上角“...”


第三步:点击“设为星标”


END

编辑:马玉倩

审核:唐    诗

来源:公众号 “解字说文坊”



岁月有痕

简牍溢彩

点分享点收藏点在看点点赞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李家浩 | 学习古文字学ABC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